宁讷网 > 杂谈 > 正文

​大秦帝国为什么改为大秦赋(大秦帝国之天下为什么改名为大秦赋)

2023-06-06 09:07 来源:宁讷网 点击:

大秦帝国为什么改为大秦赋(大秦帝国之天下为什么改名为大秦赋)

因为《大秦帝国》原著实在太烂了,完全是负资产,反而还要强迫拿走大量版权费。

事实上,从《大秦帝国》第二部开始,电视剧剧本就开始大量改写,耗费了编剧大量工作,以削减原著小说各种荒唐情节。事实上,电视剧版《大秦帝国》之所以成功,大部分功劳是编剧的,把一本很烂的小说“化腐朽为神奇”。

尽管如此,只要电视剧还用《大秦帝国》的名字,就要给原作者大笔的版权费,然而这对剧本编剧是极不公平的,对电视剧制作者来说也是一份负资产。

如果你随便翻一下《大秦帝国》原著小说,就能清楚明白我说的意思。

原著本质上是一本三流穿越小说,里面把大量后世的物品、故事和风俗习惯搬到了战国时代,甚至是外国的和现代的。比如张仪用上了中世纪才出现的羊皮纸,秦军攻城用了宋朝才有的猛火油柜。还有,战国四大公子竟然从秦孝公时一直活到长平之战,时间跨度一百多年。这些都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历史硬伤,完全脱离了小说的合理虚构。简单的说,“关公战秦琼”在《大秦帝国》原著里是常态。

此外,小说里为了抬高秦国官员和军队的“智慧”,也许是作者没有独立想法,只会偷懒,竟然无耻地把几十年后甚至一千年后的社会改革或战役过程搬了过来。比如项燕战死的地方竟然是垓下,而且战斗过程几乎是照搬项羽之死,连“四面楚歌”都出来了。

还有更多的是小说作者自以为是的“绝妙战术”,比如两万秦军步兵人手一个大木棰,就全歼了三万魏国骑兵。笔者看到这里都要吐血了。

更不用说,小说里面过分神化某些人物,商鞅、李斯和秦始皇等等动不动就是为了“千年大计”,台词就差照搬《资本论》了。最辣眼睛的,还是小说结尾,秦始皇竟然把关中老百姓一股脑打包送到岭南,交给了赵佗,关中老家全都是六国移民也不在乎了,并且宣称“中原大乱,岭南也不要北上支援”。秦始皇竟然为了“两广归化华夏”,不惜以秦朝灭亡为代价,这个情节雷人到极点了。

稍微懂一点历史的读者,读原著小说都没法坚持读完四五章,辣眼睛的感觉是无法忍受的,笔者为了分析也只能挑着章节去读。那些所谓能“坚持读完五部曲”的,我觉得都是神人。

事实上,到了《大秦帝国》第四部,电视剧实在没法在原著基础上改了,已经彻底是另起炉灶了。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昌平君,这是《大秦赋》的一位灵魂人物,但在《大秦帝国》原著里近乎于没有。

昌平君的史料,是近些年根据考古才逐步清晰明朗的,这位在战国后期是几乎影响了秦国和楚国的命运,并且导致了秦军在统一前的最后一次大败,自己还当上了末代楚王。甚至后世扶苏之死和大泽乡起义,昌平君也是关键线索。但是,《大秦帝国》作者对这些史料完全无知,所以最后一部很多关键历史情节都是在胡编乱造,以为普通读者都不了解历史。

摸着良心讲,《大秦帝国》原著水平还不及很多网络穿越小说,真不值几千万的版权费。除了名字好听,内容价值很低,小说五部曲越往后越是如此。

所以说,《大秦赋》的编剧导演虽然在剧情节奏上搞得很差劲,但是对历史是尊重的,问题也是个别细节,而且也是受《大秦帝国》遗毒所害,比如过分吹捧秦国,个别情节还是天马行空。但是,《大秦赋》编剧们很认真的利用了不少最新研究成果,总体上能打个70分。《大秦帝国》原著,历史还原度则是负分。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仅仅就为了一个名字,要白白送给《大秦帝国》原著作者数百万的版权费,这简直是侮辱无数考古工作者和历史学者的大量辛勤劳动。(陶慕剑)

其实没啥,改名感觉更是称颂统一,不改名更像封建思想复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