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讷网 > 杂谈 > 正文

​杜甫“冬至”诗三首

2024-11-14 17:54 来源:宁讷网 点击:

杜甫“冬至”诗三首

杜甫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诗很多,但要说杜甫最有感而发,最偏爱的节气一定是“冬至”。诗圣杜甫围绕冬至,写过五首七律,时令虽然一致,心境却截然不同,有明朗,有愁苦,也有绵绵的诗意。不变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怀。

在这里选取三首,《小至》《冬至》《至后》,分别是冬至的前一天、当天、后一天。这三首诗里面的“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和“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都已成为描写冬至的经典诗句,脍炙人口。

《小至》

天时人事日相催,

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

吹葭六管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

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

教儿且覆掌中杯。

《小至》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唐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写的,那时杜甫在夔州生活比较安定,心情也比较舒畅。《小至》写冬至前后的时令变化,不仅用刺绣添线写出了白昼增长,还用河边柳树即将泛绿,山上梅花冲寒欲放,生动地写出了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景象。此刻虽身处异乡,但心情很好,教儿斟酒,举杯痛饮,反映出诗人难得的舒适心情。

《冬至》

年年至日长为客,

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

天涯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

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

路迷何处是三秦。

《冬至》赏析:

这首诗作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比《小至》晚一年写的,但诗人的心情却完全不一样。透过《冬至》这首诗,杜甫不仅把晚年流浪生活的苦与愁刻画得淋漓尽致,更表达出对人生之路的迷茫和无所适从之感。尤其他在诗最后的悲叹棋称对人生和什涂的彻底绝望:“心折此时天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这两句诗竟真成为谶语,四年后的大历五年(770年)秋,59岁的杜甫买舟东下,流浪到荆楚,最后客死耒阳。有生之年,未能返回梦中呼唤了千万遍的首都长安。

《至后》

冬至至后日初长,

远在剑南思洛阳。

青袍白马有何意,

金谷铜驼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

棣萼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

诗成吟咏转凄凉。

《至后》赏析:

本诗虽为《至后》,但是创作年代却在前,杜甫作于广德二年(764年)流落剑南时所作的,所表达的也是思乡之愁和怀念兄弟之情,与《小至》诗很类似。不同的是《小至》颇显乐观,而《至后》则极为凄凉。

洛阳非故乡,但杜甫青少年时期是在洛阳度过的,与李白的相识也是在洛阳,因而“思洛阳”也是眷恋乡土、怀念兄弟。诗人思乡思亲之愁无以排遣,便作诗聊以藉慰,然而诗成之后却更凄凉、愁更愁!

冬至日,读诗圣的冬至诗,我们似乎更能理解这位伟大的诗人。透过这3首冬至诗,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位诚实、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的杜甫、一位辗转挣扎于漂泊的人生和命运旅途的杜甫。而他从希望到绝望的“冬至态度”,何尝又不是封建时代诸多正直文人的共同心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