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讷网 > 杂谈 > 正文

​电子管计算机,用电子管作为电子器件制成的计算机属于第几代?

2023-08-12 00:46 来源:宁讷网 点击:

电子管计算机,用电子管作为电子器件制成的计算机属于第几代?

用电子管作为电子器件制成的计算机属于第几代

第一代,eniac

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电子数值积分计算机,也可称埃尼阿克)是世界上第一台通用电子计算机,于1946年2月14日建造完成并公布。它是图灵完全的电子计算机,能够重新编程,解决各种计算问题。ENIAC为美国陆军的弹道研究实验室(BRL)所使用,用于计算火炮的火力表。ENIAC在1946年公布的时候,就被当时的新闻赞誉为“巨脑”。它的计算速度比机电机器提高了一千倍。它的数学能力和通用的可编程能力,令当时的科学家和实业家非常激动。

用电子管作为电子器件制成的计算机属于第几代

中国60年代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哪来的

1956年5月,复旦大学数学系和物理系师生合作研究、设计,成功研制中国第一台大型电子模拟计算机——复旦601型电子积分机。

自苐一合模拟机之后,1964年,复旦602型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亮相,该计算机可用机器语言编程,运算速度每秒近万次。这是我国第一批自行研制的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也是我国高校系统最早研制成功的电子数字计算机之一。

中国60年代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哪来的

前三代电子计算机是什么

第1代:电子管计算机(1946—1958年)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的是真空电子管,主存储器采用汞延迟线、阴极射线示波管静电存储器、磁鼓、磁芯;外存储器采用的是磁带。软件方面采用的是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应用领域以军事和科学计算为主。

缺点是体积大、功耗高、可靠性差。速度慢(一般为每秒数千次至数万次)、价格昂贵,但为以后的计算机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2代:晶体管计算机(1958—1964年)

晶体管计算机主机采用晶体管等半导体器件,以磁鼓和磁盘为辅助存储器,采用算法语言(高级语言)编程,并开始出现操作系统。由于采用晶体管代替电子管,所以很轻,且运算速度比较快,达到每秒几十万次

软件方面的操作系统、高级语言及其编译程序应用领域以科学计算和事务处理为主,并开始进入工业控制领域。特点是体积缩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运算速度提高(一般为每秒数10万次,可高达300万次)、性能比第1代计算机有很大的提高。

第3代:集成电路计算机(1964—1970年)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MSI、SSI),主存储器仍采用磁芯。软件方面出现了分时操作系统以及结构化、规模化程序设计方法。特点是速度更快(一般为每秒数百万次至数千万次),而且可靠性有了显著提高,价格进一步下降,产品走向了通用化、系列化和标准化等。应用领域开始进入文字处理和图形图像处理领域。

前三代电子计算机是什么

第1代:电子管计算机(1946—1958年)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的是真空电子管,主存储器采用汞延迟线、阴极射线示波管静电存储器、磁鼓、磁芯;外存储器采用的是磁带。软件方面采用的是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应用领域以军事和科学计算为主。

缺点是体积大、功耗高、可靠性差。速度慢(一般为每秒数千次至数万次)、价格昂贵,但为以后的计算机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2代:晶体管计算机(1958—1964年)

晶体管计算机主机采用晶体管等半导体器件,以磁鼓和磁盘为辅助存储器,采用算法语言(高级语言)编程,并开始出现操作系统。由于采用晶体管代替电子管,所以很轻,且运算速度比较快,达到每秒几十万次

软件方面的操作系统、高级语言及其编译程序应用领域以科学计算和事务处理为主,并开始进入工业控制领域。特点是体积缩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运算速度提高(一般为每秒数10万次,可高达300万次)、性能比第1代计算机有很大的提高。

第3代:集成电路计算机(1964—1970年)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MSI、SSI),主存储器仍采用磁芯。软件方面出现了分时操作系统以及结构化、规模化程序设计方法。特点是速度更快(一般为每秒数百万次至数千万次),而且可靠性有了显著提高,价格进一步下降,产品走向了通用化、系列化和标准化等。应用领域开始进入文字处理和图形图像处理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