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讷网 > 杂谈 > 正文

​对立与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对立与统一规律)

2024-01-21 03:37 来源:宁讷网 点击:

对立与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对立与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的意义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第三,矛盾分析方法是我们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人们认识事物就是要认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的原因,而事物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因此,矛盾分析方法是我们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论断,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世界普遍联系的实质.辩证法是关于普通联系的科学,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是复杂多样的.但不论是什么样的联系,其根本内容都是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即既对立又统一.所以,联系就是矛盾,只有把握对立统一规律,才能说明事物的联系,了解联系的内容和本质.

(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区别于形而上学

发展观的根本标志.辩证法是永恒发展的科学,只有从

对立统一中,才能了解发展的动力源泉、根本内容和实在过程;才能从根本上同形而上学的发展观区别开来.

(3)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把握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唯物辩证法作为完整而严密的科学具有丰富内容,它是由三个基本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和若干范畴所组成.在全部辩证法的内容中,唯有对立统一规律是核心,它贯穿于一切其他规律和范畴.只要以它为指导,其他规律和范畴便可获得深刻的解释和正确的规定.

以上三个方面表明:对立统一规律对于唯物辩证法具有根本性意义.

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

之前我在录视频课的时候和大家说了40多分钟的 对立统一规律 ,之所以这一点知识点和大家说了这么多,一方面是因为这部分确实比较重要,另外一方面,这部分确实也有点难。

对立统一规律咱们不仅在哲学里面能够看到,在政治经济学里面也会遇到。其实困扰大家比较多的还是这个 “对立统一”=“矛盾 ”这么一个辩证的说法。

其实,万事万物都是可以辩证的看待,比如,你看这篇文章的时候,你心里想,写的什么玩意!这个是你对这篇文章产生了 否定 的情绪,也就产生了这篇文章和你的 对立 。

这不就是咱们通常理解的矛盾

而要产生这种矛盾,必须是有一个前提,要么是随意点到的,要么是你关注了,要么是朋友圈或者微博的一个分享。在千千万万篇文章里面,你恰好看到了这一篇,这是不是一种 缘分 呀!

这种缘分,就是你和这篇文章产生了一种 联系 ,也就是“ 统一 ”。所以,你和这篇文章 产生“矛盾”的前提就是,你和它“统一”了起来 。

这就是“ 对立统一 ”。

那如果你感觉,哇!写得真好!好,没有“对立”了,那这算不算“矛盾”呢?

也算,这算是“对立统一”的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化解了“对立”,就叫做“ 和谐 ”。

不知道我有么有说明白。

下面说第二个问题,也是不太好理解的,就是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也就是矛盾的 共性和个性 。

举个视频里面的例子,我是个人,是个男的。人是共性,男的是个性。但是这个和“矛盾”有矛关系呀?

这是一个 引申的概念和理解 。

我们知道,矛盾有好多好多,哪怕看上去不是矛盾的,也是矛盾的特殊体“和谐”。我们每天看新闻,但凡是个事情,那么要么是矛盾,要么是和谐。也就是说,世界上到处都充满了矛盾,这个东西统一叫做“矛盾”。

但是某个具体的矛盾又是什么呢?

我随便看了下今天的腾讯新闻:

大家可以自行判断,哪些是和谐的,哪些又是矛盾的。

而这些具体的“和谐”或者“矛盾”,其实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共性是,大家都是各种的“矛盾”,个性是,具体的事情是有着具体的“矛盾”。

这个引申出来,用刚才的例子就是说,人和男人的例子。大家都是人,这是共性,有些是男人,这是个性。

再引申一下,矛盾的共性和个性是不固定的。比如,在人和男人里面,人是共性,但如果把男人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小鲜肉是一种个性,中年油腻猥琐男是另一种个性,男人,则是成了共性。

当然,你也可以把他继续引申下去。

这就是对立统一规律。

什么是对立统一规律的相关原理

对立统一规律又叫矛盾规律,其基本内容是: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辨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的相关原理有三大方面:

    一、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是事物要素之间或事物之间既对立(相互排斥)又统一(相互联系)的关系。

对立和统一是矛盾关系的两个方面或两种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叫做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叫做同一性。

1、范畴定义

①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性质和倾向。

其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20世纪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在中国大地上进行着一场你死我活战争。

其二,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相互贯通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日方在中方培植汉奸,中方在日方寻找友人。

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趋势。

开始,日攻中防;后来,中胜日败。

②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倾向。

矛盾斗争性是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包括:

对抗性斗争:敌我双方你死我活。

非对抗性斗争:人民内部各种分歧。

2、辩证关系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统一的(相互依存)

一方面,斗争性制约同一性。

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王明的“统一政府”、“统一军队”、“统一群众组织”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

另一方面,同一性制约斗争性。

中共领导军民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维护了统一战线的存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对立的(相互区别)

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性);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性)。

在战争中,你死我活的斗争必然导致一场战争以某种方式结束。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的原理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可从两大方面来分析:

   (一)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事物的内部矛盾即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部原因,简称内因。

事物的外部矛盾即该事物同他事物之间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外部原因,简称外因。

内因和外因之间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1、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

中国有特殊的国情和矛盾,我国的发展首先要靠内因,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

2、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我国的发展还要利用外因,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方针,利用其他国家的资金、技术和市场,促进自己的发展。

3、外因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坚持独立自主和实行对外开放是辩证统一的。实践证明,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同一性的作用:

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一位学者研究发现,有些独身女性在择偶中陷入误区,“浪漫的男人不可靠,可靠的男人不浪漫”。男女双方性格互补是美满婚姻的一个重要因素。

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利用、相互促进。

战斗力是人和武器的结合,武器是双方可以利用的共同因素。夺取并利用对方的武器,就增强了自身的力量。

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

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事物的发展就是向对立面的转化,战争中防御的一方转化为进攻的一方,失败的一方转化为胜利的一方。

2、斗争性的作用:

①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性推动双方力量消长,为质变创造条件;

抗日战争中,双方有进有退,中国人民的力量不断增长,日本一方的力量逐渐削弱,为抗战的最后胜利积累条件。

②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性导致矛盾解决,实现事物的质变。

苏联红军出兵东北,中国人民对日寇最后一战,抗日战争时期胜利结束。

总之,事物发展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

①矛盾的普遍性

一是指矛盾性质的普遍性即指矛盾的共性。敌我之间的矛盾一般是对抗性的,而人民内部矛盾一般是非对抗的。

二是指矛盾存在的普遍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事事有矛盾;其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始终存在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②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和矛盾的每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第一,矛盾性质的特殊性。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

第二,矛盾地位的特殊性。矛盾分为基本矛盾和非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等。

第三,矛盾解决方式的特殊性。

一是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例如,资产阶级推翻地主阶级的统治。

二是矛盾双方同归于尽。例如,奴隶和奴隶主同时退出历史舞台。

三是矛盾双方相互融合。例如,三大差别在中国发达地区逐步消失。

不同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①共性与个性是相互区别的。个性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特殊性质。共性是个别事物之间的共同本质。例如,每种水果都有自己的特性,但它们都是水份较多的能吃的植物果实。

②共性和个性是相互依存的。

一方面,共性只能存在于具有个性的具体事物之中。例如,谁也没有见过一般的房子,只有北京的四合院、天津的洋楼等等。

另一方面,具有个性的具体事物同时又蕴涵某种共性。例如,就汉语来说,没有“果(果实)”一词,就没有“苹果”和“芒果”等带有“果”字的名词。

③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一定场合为共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变为个性的东西。例如,辽宁的毛孩。

(回答完毕,若有价值,请予采纳)

对立与统一的规律 对立与统一的规律简述

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本规律,亦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或规律。它揭示出,社会和思想领域中的任何事物以及事物之间都包含着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2、对立统一规律的内涵体现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以及矛盾双方发展的不平衡辩证法是解决一切矛盾的方法。

哲学中的对立统一规律怎么理解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科学地解释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方向、形式等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根本内容,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就是事物之间由多方面的对立统一构成的矛盾体系;事物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扬弃旧事物的过程,它体现着事物内部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3、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全部规律和范畴的实质,所以,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理解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扩展资料:

对立统一规律的例子: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一个企业就是一个矛盾体,很明显,它要建立起来并运转,首先得有员工,事情得靠人去做,这就是生产力;但是,人再多,一盘散沙也不行,得有领导决策、指挥,就有了分工。

还得有一套规章制度,大家都得遵守,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就建立了一种生产关系。有了这两者,企业才能运转起来,缺一不可,这就是矛盾两面的相互依存性、统一性。

2、矛和盾

矛是进攻的武器,盾是防守的武器,两者是对立的。如果没有矛的进攻,就不需要盾的防守,所以两者是相互依存的,缺了哪一个,另一个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对立统一

对立与统一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