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讷网 > 八卦 > 正文

​张勇的耿直,与海底捞的焦虑

2024-06-20 04:45 来源:宁讷网 点击:

张勇的耿直,与海底捞的焦虑

花朵财经原创

“苦果自己咽”。

海底捞的翻车现场,近来还真不少。

以前每每提起海底捞,总能让人想到它那无微不至的服务,可现在呢?

“贵且味道不符合价格”,好像成了海底捞的标签。甚至中间还夹带着不少厌恶海底捞过度服务的呼声。

过去凭借周到的服务,海底捞一度火遍大江南北。截至2021年6月30日,海底捞在全球已开设1597家直营餐厅。

然而行至今日,随着消费者对海底捞差评愈演愈烈,原本屹立不倒的火锅大佬,也开始摇摇欲坠。

突然刹车

海底捞董事会主席张勇曾言,“自己不花钱长期占据各大头条,别人想上都上不了,很尴尬。”

结果尴尬很快又来了一回。

11月5日,此前疯狂扩张的海底捞突然刹车,决定在今年年底前逐步关停300家左右客流量相对较低及经营业绩不如预期的海底捞门店。

相关话题迅速窜上热搜第一,引发网络热议。

然而,300家门店是什么概念呢?

说起来也是挺吓人的,因为这相当于关停2019年全年新开门店,或者说是今年上半年新增门店的总和。

海底捞称,这些门店经营未达预期,主要是由公司在2019年制定的快速扩张策略所致。

公司同时表示,若海底捞餐厅的平均翻台率低于4次/天,原则上不会规模化开设新的海底捞餐厅。

2018年-2021年6月30日数据显示,海底捞的平均翻台率分别为5.0次/天、4.8次/天、3.5次/天、3.0次/天。

据此推算,这也就是意味着,海底捞恐再难恢复往昔高扩张的荣光。

海底捞坦言,“目前的苦果只能由自己一口一口咽下去”。对海底捞的此番惨状,张勇也早有预言。

今年6月15日,张勇在一场座谈会中曾公开表示,对海底捞未来是否会维持业绩的持续增长不抱有希望。

对海底捞服务好,但味道一般的质疑,张勇也直接表示,“火箭上天有标准,餐饮没有标准。有些企业强调口味的宣传,我们不重视而已。”

眼看着张勇的耿直,一个老实人的形象在这无疑已体现得淋漓尽致,可现实真如此吗?

张勇的耿直

马云曾比张勇更耿直。

在外滩金融峰会上,马云一语惊四座痛斥金融监管:“只讲风险控制,不讲发展”,但结果呢?

自近百倍杠杆发家的蚂蚁集团被彻底曝光后,一夜之间,马云从马老师沦为了人民炮轰的对象。

张勇耿直的背后,又有没有秘密呢?

在张勇陆续耿直放言前,他已早早实现了巨额的套现。

2020年5月,张勇创始团队减持套现15.6亿港元,就曾遭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因为在这之前,海底捞刚从银行贷款21亿元人民币救急。

一边从银行贷款扩张门店,刺激股价节节走高,另一方面通过套现实现财富自由,而套现完后,最终告知投资者前期扩张不及预期要关店300家,这样的操作,究竟又是什么神仙操作?

鲜为人知的是,海底捞已由民企变成外企。

众所周知,海底捞是一家川味火锅店,装满中国元素,但海底捞的注册地却远在“开曼群岛”。除此之外,早在2018年公司上市时,海底捞创始人张勇夫妇国籍也已变成了“新加坡”。

新加坡、开曼群岛一直被誉为“全球合法避税天堂”。比如,新加坡个人所得税最高不超过20%,公司所得税最高17%,且没有资本利得税,没有遗产税等。

赚着中国人的钱,且价格还卖得老贵,但却拍拍屁股移民了,好像是为了合法避税,享受外国人的优惠政策。

看吧,海底捞的张勇到底有多老实?

频发食品安全事件

就在刚不久,海底捞还被爆出了疑似“卖最贵的价格,出最少的分量。”

10月15日,河南郑州某消费者到海底捞新世界百货店就餐时发现,72元一份的毛肚,规格显示200g,但实际只有138g。

尽管海底捞声称,是因员工提前摆盘后放入冻库保存,产品特性导致水分流失。属操作失误,已加强整改。

但这并不能堵住悠悠之口,反而又多了一大疑惑:“毛肚流失水分能流失1/3,那你家的水分够大的。”

除此之外,海底捞的食品安全也难有保障。

2020年7月30日晚,海底捞杭州富春新天地店被曝登上杭州市市监局“抽检黑榜”,原因系店内所使用的一批次筷子产品被检出大肠菌落。

在不到20天前,海底捞还经历了“乌鸡卷塑料片”风波。

据媒体报道称,消费者郑女士与友人在济南海底捞连城广场店就餐时,从餐品乌鸡卷中吃出硬质塑料片。且郑女士与同行就餐的友人均在第二天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胃部痉挛和便血症状。

在消费者服务平台黑猫投诉上也能看到,“海底捞就餐后拉肚子发烧,海底捞用餐吃猪脑吃得急性胃肠炎”的相关投诉。

需要指出的是,早在2017年4月,海底捞在深圳的宝安海雅缤纷城店还曾因冰箱内生熟食混放、冰库内标识不清等问题遭监管部门责令整改。

同年8月,海底捞在北京的两家分店也被曝出门店后厨存在“老鼠爬进装食物柜子”、“清理地面和墙壁的扫帚、抹布与餐具一同清洗”、“火锅漏勺用于掏下水道垃圾”等卫生问题。

而在最近的11月1日还有消息显示,海底捞旗下上海捞派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同济路分公司因生产经营标注虚假生产日期、保质期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食品添加剂被罚2万元。

食品安全质量无法保障,且价格贵分量又不足,还有引人为傲的服务开始被吐槽过度,看样子海底捞的没落似乎早已注定。

而餐桌上,留客率已然成为了海底捞的难题。